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自然科技與多元文化

1. 讀完劉紹華博士的文章,請舉出2~3個例子描述科技知識(生物、物理、數學、化學、醫學或理工)如何與多元文化相關? 可以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或做上網資料搜尋。

同性戀基因研究

http://blog.yam.com/snakebaby/article/2200710

  同性戀在社會上是少數群體,故同性戀文化也異於異性戀文化,屬多元文化的一種。從生物的角度看待同性戀文化,是關於同性戀是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論爭。研究顯示,同性戀行為雖和生物因素相關連,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相關,都涉有社會環境因素,支持者先天說者,會從「與生物基礎有關連」的角度切入,認為應該擴大研究,而支持後天說者,則琢磨於社會因子的介入,認為同性戀由社會環境形塑。這牽扯到研究同性戀生物基礎的正當性,以及研究結果可能帶來的結果,這部分也是同性戀基因研究最大的爭議點。

原住民的生態哲學與自然保育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8/141/14.htm

  原住民是破壞山林的殺手?所以應該用法令加以控管動植物資源?文章提到,原住民在大自然中的採集行為,基本上都合乎世界自然保育方略對生物資源保育的目標與生命中心倫理及生態中心理論。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原住民在與環境長期共存而發展出獨特且智慧的生態哲學使然。

2. 身為旗津國小的自然教師,你如何在設計「海岸生物植物」單元時注入多元文化的元素?

  我也會以介紹臨海的國家許多不同種類的魚,介紹海洋生態系魚群和其他浮游生物的依賴性(EX.互利共生、食物鏈)。也可藉此帶入一個多元文化的概念-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共同生存於大海,可以彼此相互依賴包容;身處於陸地上的人類,是不是也該用包容的心,對待不同文化的族群呢?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游美惠老師演講


1. 聽了今天的演講,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你學到了什麼新的概念或資訊? 你還有什麼疑問?

  游老師一開始的文字就打破了一項既定的概念,那就是原本我們常說的文化大融爐,已經進一步變為「沙拉盤」的概念。「沙拉盤」隱含的概念即是,盤子裡雖然有各種不一樣的蔬菜,有各式的配色,但我們吃沙拉時,並不會只單獨吃一項食物,反而是全部配料都吃到才能吃出沙拉真正的風味,意思就是每樣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賴我們以包容的心去接納,才能體會的出它們的可貴。

  但就如同游老師說道的,如同伊斯蘭保守教義規範的文化,現今可能會被視為對女性人權的迫害,當它仍然存在於一個不全然是以伊斯蘭文化為主流的社會時,為這項風俗所設下的法律規範,某種程度來說,是不是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壓迫?

但我也相信,數個文化共處於一個社會,勢必彼此互相交融,也許當下只是一個過渡期,長期來說文化的衝突將可能隨時間淡化,進而衍伸出較符合社會期待,且是多元並陳的文化形態。

2. 在教室裡,看見和了解學生的差異為重要為何重要?(以學生和教師的

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以學生的角度來說,在學校教育中,並定要教導他們學習「了解」,並試著去「包容」各種文化及差異,所以多元文化的呈現是必要的。

  以教師的角度來說,因為差異性必定是存在於現實社會中,並且差異通常是導致衝突的來源,若看不見差異,忽視差異存在,將無法教導學生如何去認識差異,終究無法破除社會結構的鴻溝。

3. 你認為教師如何避免或突破看不到差異(colorblind)的問題?

  教師應該多走出教育現場外,去觀察和多了解社會上存在的許多差異,再回到教室中試著找出不同差異間是否有不同需求,是否應該調整教學方式。摒棄單一的主流價值,試著讓多元性並陳,讓教學也以多元的方式呈現。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旗津國小參訪心得

距離國小時期也有一段時間了,在造訪旗津國小的過程中,發現了現今國小課程透過活動和生活經驗的導入,變得十分活潑多元化。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英文教室英文課結合了平時在渡船頭可以看到的售票亭,將情境搬移到教室內,幫助學生學習買賣、找零錢等相關英文對白。此外也學生的模型製作,結合在旗津娛樂活動常見的彈珠台構想,發揮創造力,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對於校內一些藝術空間的設置,校方也用心的融入啟發學童創意和參與感,例如繪製牆面、陶藝製作等,能讓學生受到肯定、增加對學校的認同感,同時也具有紀念價值。旗津地區的漂流木藝術創作,兼具了美感與實際用途,也是在地的特色之一。

  這次參訪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辦法深入了解學生或旗津居民多元文化的特質,或是一些當地的社區資源,旗津方面的特殊族群結構,是一個很好的多元文化教育切入點。

旗津國小論文集探討-第七篇

探討外籍配偶對識字教育之學習-以旗津國小為例

旗津國小 林冠宏

旗津國小 邱永平

  隨著新移民女性的增加,政府積極推動新住民華語教育活動,強調識字教育作為拓展個人生命視野的途徑、適應日常生活的工具。

  根據調查,新移民女性普遍皆有學習語言的需求,對於課程安排與編制,也應該按照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了解其需求,才能確定教學內容。其中,外籍配偶成人教育的需求強弱依排序為「基本語言需求」、「親職教育需求」、「社會適應需求」、「工作知能需求」。然而,推動識字教育的隱憂在於(一)這些新移民女性因為不識字,無法得知各補校或識字班的招生訊息(二)部分家庭不讓他們讀書識字或接觸外界。造成語言學習課程需求者眾,參與者寡的情形。

  此項研究的研究方法是透過訪談五位新移民女性,關於識字學習的適切性與學習上的困難,將對話內容歸納並分析,得到三項結論(一)注音符號應用性低:識字班教材,為類似國小一年級課程之內容,先以教導注音符號為主。然而由於日常生活中是直接使用國字而非注音,因此學習注音對新移民學員似乎改善不大。(二)面對課業輔導,缺乏家庭支持力量:新移民女性進入台灣家庭後,須兼負生育、生計、教養多重重擔,缺乏家庭功能協助,反而因其所身負的家庭功能而失去學習機會。(三)缺乏練習機會或時間:考量家庭經濟來源需求,常被要求如同台灣家庭扮演雙薪的角色,學習的時間固然相對較少,可以思考如何將課程安排變得更有效率,考量新移民女性適應社群,建立快速有效的溝通模式。

  最後,作者提供了幾項建議。(一)辦理識字教學的過程,可結合學校內外與社區資源,同時課程內容應配合學員,多選擇生活實用的課題。(二)應透過教師的身分做為與家庭溝通的橋梁,讓家人了解識字語言的學習能夠幫助家庭工作成效的提升。(三)建制社會協助機制,給予新移民學童課後安親服務,使新移民子女與家長皆能有效學習。

我是黃奕涵

大家好~
我是政經系大三的黃奕涵,
很開心能參與本次多元文化和課程發展設計的課程,
希望能有所收穫。

階級與多元文化

1. 你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由什麼評量等方式來衡量?

我認為家庭的社經濟地位應是由父母的社會階層和經濟能力(年收入)去衡量。

2. 你認為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他(她)的教育由什麼關聯?
家庭的社經地位提供下一代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多寡,與學生得以獲得的教育資源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3. 你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嗎?
我認為是「可能」的,但非必然。人固然有可能透過教育獲得較好的工作,提升社經地位。但也有可能因為原本家庭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不足,以致於下一代無法得到相對充足和完整的教育,只能持續複製上一代的階級。

4. 你認為聯考制度可以擺脫社經地位對就學機會的影響嗎?

就我認定的聯考制度是測驗或核定學生是否得以鑽研更高深的學位,在這個定位下,我認為聯考制度可能會阻擋那些社經地位較低導致教育程度落後的學生,去進一步獲得更完整的教育的可能性,而使他們只能在原本的階層中流動。